小河沿这个热闹的地方,曾因一桩惊世骇俗的案件而一度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。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,那时的沈阳小河沿,茶楼酒肆一片,杂耍艺人热闹非凡,街巷弥漫着烟火气息。然而,这片原本应该充满欢乐的市井,却因一宗离奇命案蒙上了阴影。
案件的主角是一位年过五十的鞋匠,名叫段岐山。直到年老才娶得美貌妻子殷淑花,可这位花容月貌的女人却是个不安分的角色。她常借口到小河沿赏荷,却暗地里与年轻卖估衣的罗小明勾结。两人伪造表兄妹身份,段岐山对这一切浑然不觉。
然而,殷淑花并不满足于这种偷情,她和罗小明密谋着将丈夫除掉,彻底摆脱这个碍事的绊脚石。1923年夏季的某个晚上,段岐山正在油灯下修鞋,罗小明借故借了锤子,突然间挥起钉鞋锤,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插入段岐山的鼻孔,老鞋匠没有任何反应,迅速死去。
第二天,殷淑花谎称丈夫突发中风而死,草草将尸体裹在芦席里,埋在河滩的荒地上。沈阳当时警力薄弱,户籍管理混乱,这起凶杀案竟然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,悄无声息地就这样被掩盖。
唯一知情的,是段岐山生前收养的黑猫。它全身漆黑,眼如灯火,陪伴段岐山多年,感情深厚。段岐山死后,这只黑猫每日守在坟前,时而挠土,时而对着明月长嚎,孩子们都不敢接近。
展开剩余76%一年后,段岐山的老乡刘镇太得知噩耗,前来祭扫。他刚走到坟前,就被那只黑猫叼走了腰间的布包,钻进了坟坑里。刘镇太以为是野猫抢食,愤怒之下破口大骂,没想到,黑猫竟然站在坟头,尾巴不停拍打地面,仿佛在催促他挖开坟墓。
不久后,刘镇太在福兴楼吃饭时,那只黑猫再次现身,跳上饭桌,将菜肴扫落一地。刘镇太气愤不已,拿起瓷盘砸去,竟然正砸中了坐在旁边的罗小明的脸。罗小明顿时大怒,指控刘镇太故意伤人,将他带到警局。
在审问时,刘镇太急忙辩解,说自己只是想打那只捣乱的黑猫,结果不小心砸到了罗小明。警察不相信,觉得这不过是个捣乱的村民罢了。就在此时,黑猫叼着刘镇太的布包踱进了衙门,跳上案台,直勾勾盯着罗小明,发出低沉的呜咽,仿佛在诉说着什么。
众人愣住了,黑猫跳下案台,转身走向门口,一边走一边回头叫唤。警察开始觉得事情有点古怪,于是决定跟随黑猫看看会发生什么。
黑猫一路走到了段岐山的坟前,不停地用爪子刨土。警察动了疑心,决定开坟验尸。当他们掘开坟墓,段岐山的尸体赫然显现,鼻孔中的铁钉触目惊心,真相大白。殷淑花和罗小明最终被逮捕,接受了应有的惩罚。
这个故事听起来颇为离奇,但事实却清楚明了,案件破了,黑猫的作用也许很大,但具体怎样,我们无法确知。
时光到了1928年,评剧宗师成兆才听说了这个奇异的案件,便决定以此为蓝本创作新戏《黑猫告状》。为求真实,他甚至亲自访问案发地,拜访段岐山的邻居。三个月后,这出戏在沈阳首演,引起了巨大的反响。
成兆才在剧中巧妙地将黑猫与人共同演绎,黑猫的戏份由武生饰演,翻跃跳扑,动作活灵活现。故事层层推进,悬念迭起,观众看得如痴如醉。首演当天,剧场座无虚席,黑猫演员一登台,便引来一片欢呼。此后,《黑猫告状》风靡一时,甚至传播到了京津和河北。
这出戏不仅因其离奇的情节而出名,更因它折射出民国初年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助。段岐山的死,成为那个动荡年代底层民众困苦生活的缩影;黑猫的告状,也表达了民众对公正和正义的朴素渴望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《黑猫告状》不断被重排和改编。上世纪30年代,评剧名角花玉兰、筱麻红重新演绎了此剧;1950年代,沈阳评剧院更是增添了善恶有报的伦理教化。2019年,郭德纲在太平剧社复排,并做了一些创新,将黑猫的角色改为武丑,增加了一些幽默元素,赢得了新一代戏迷的喜爱。
如今,小河沿的公园游客如织,鲜有人知这里曾经发生过如此悲惨的往事。只有那万泉河畔的垂柳,依旧在轻风中摇曳,仿佛在低声诉说那段人猫共冤的故事。而《黑猫告状》的唱腔,偶尔仍在老茶馆里飘荡:“黑猫黑猫真灵验,叼包引路把冤翻。铁钉凿孔血未干,阎王殿前讨公案……”
这出戏,既是江湖险恶的警示,也是梨园艺人以戏载道的见证。在这片曾经充满烟火气的小河沿,真实与虚构交织,谱写了一曲跨越百年的悲歌。
发布于:山东省
